找到相关内容180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天台宗传承资料(1)

    而涕泣不已,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。自此智慧大开,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。十五岁出家,二十岁受具足戒,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。他白天为众讲说、统理僧事,夜间则坐禅修定。持续十年的时间,每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669610.html
  • 《八大人觉经》之翻译与流传问题

    、心、法修正安慧。…… 定心 者。若习定心得微妙利,如经中说:“修定心者能如实知。”……智慧者,智者心中不生烦恼,若生即灭。…… 又智者心不起诸想,若起即灭。……又若有智眼能观佛法。……又智者名得...

    黄国清 释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6456981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还可说非有非无,主张踏实的修定,以求得真正智慧;第三,末伽梨的定命论,认为没有业报,没有父母生身,一切修行都是空的,无用的,只有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,到时不管愚智都得解脱;第四,富兰那加迦叶的偶然论,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1)

    上上禅。  (1).世间禅-指四禅、四空定、四无量心、十六特胜、通明等禅法,其中四禅为根本禅,不论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菩萨、诸佛,都同样以四禅为修定的基础。如法华玄义说:  “根本者,世出世法之根本也。大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27022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四禅、四空定、四无量心、十六特胜、通明。在修法上,四禅是根本禅定;四空定为有定心,不发智慧,虽定力在四禅之上,但反而不利于修行,若能超越四空定,得灭受想定,则证阿罗汉果,具足三明六通,否则,即是修定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)精进: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善断恶,那懈怠放逸的心念,也自然会减少。(P367)  (5)禅定:如果一个人能够常常的修定,那种神经错乱,精神昏昧,也就会没有了。  (6)智慧:如果一个人能够广学多问,精思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一)

    (图缺)  如上九品,以欲界等九地乘之,共为八十一品思惑。二果斯陀含(此云(P41)一来,仍来欲界,有一次生死也)。三果阿那含(此云不还,不还欲界受生,即在五不还天修定)。四果阿罗汉(此云不生,已出...:(P63)  (甲)依止善知识应具十德(图缺)  ①戒庄严——戒律清净,人天尊敬。  ②定庄严——能教弟子修定。  ③慧庄严——能决择深义。  ④通达无我——世间生死,从我执起,故通达无我,方能令他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770435.html
  • 论禅之“不可言说”——从体悟性思维视栏位的解读

    语录.卷下》中有“青青翠竹,总是法身,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,体悟到的是青青翠竹与法身修定的合一,是郁郁黄花与般若聪慧的贯通。再如《景德传灯录.传第四》中有“问如何是天柱家风?师曰,时有白云来闭户,更无...

    刘家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470740.html
  • 李孝本: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(2)

    入邺,学德有轨人  196页  之处。东魏、北齐二代,为统师而纲领二百余万人之僧尼,  依敕为戒师。如北齐文宣帝,布发于地,令法上践之。法上  以供养所得,建合水寺 (唐代改称修定寺) 。又于山顶造弥...

    李孝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270893.html
  • 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

    过饱则  气急身满,百脉不通,令心闭塞,坐念不安。若食过少,则  身赢心悬,意虑不固。此二皆非得定之道,若食秽浊之物,  令人心识昏迷。若食不宜之物,则动宿病,使四大违反,此  修定之初,须深慎之也。...

    张圣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371069.html